返回首页 > “灯塔”下的夜行者——下班后社区综合治理志愿服务行动

 

     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倡导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。成都市的沙河、升仙湖沿线绿道环境优美,是居民夜跑夜行首选地。项目通过设立“灯塔”志愿服务驿站,延伸夜间居民服务,组织夜跑爱好者成立“夜行者”志愿服务队,吸纳其他专业志愿者加入,共同提供志愿服务。

一、项目概述

      下班后志愿者采用“10+5”模式开展社区治理服务。“10”指建立10座“灯塔”,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驿站功能。“5”指五大类社区综合治理:河道环境治理,夜行安全治理,邻里互助治理,健康生活治理,守望相助治理。该项目采用“1+5+N”运行模式开展,“1”指一个目标,即完善下班后社区治理体系,促进社区治理提档升级。“5”指“五社联动”,即发挥社区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社会组织、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动作用。“N” 指志愿服务力量多元化转换路径,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辐射半径。

二、项目亮点

      一是志愿服务助力社区治理“不打烊”。创新提出“24小时”社区治理理念,借助志愿服务将社区治理延伸到“下班后”,丰富社区治理内涵,增强社区服务能力。二是依托配套服务阵地打造“服务链”。在辖区沙河沿线建立10座“灯塔”作为志愿服务驿站,聚焦五大类综合治理内容,广泛开展志愿服务,确保一个服务驿站就是一个服务链条。三是综合型志愿者团队服务“专班化”。项目志愿者团队面向与项目关联度高的行业吸纳医疗、安保、应急救援、公益筹款等领域的志愿者加入,充实项目专业力量,提升志愿服务保障能力。四是倡导绿色文明低碳生活“新方式”。鼓励居民有时间去运动、去做志愿者,去自助互助,发起“人人都是志愿者”倡议,实现邻里守望、居民互助。五是借助原有公益基础释放“新动能”。项目团队有丰富的护河、护跑志愿服务经验,累计调动12000人次参与护河、护跑,在原有公益基础上开展社区综合治理,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。六是志愿服务推动社区微治理“智慧化”。采用微信、微博等新媒体扩大宣传,利用抖音同步打卡直播,让互联网新技术赋能社区微治理。

三、项目成效

      本项目历时4年,截至目前已成立1支志愿总队、6支志愿分队,动员约300名志愿者参与,培育30余名志愿者骨干,服务对象覆盖5万余人,使项目在辖区内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,提高了品牌示范引领力。项目的有效实施获得人民日报、人民网、四川日报、四川电视台、成都日报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持续报道,成为志愿服务助力社区治理的引领性品牌,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赛金奖。